“為了扶貧,我的另一半來到了大苗山,使我的心更定了,讓我更安心地開展扶貧工作了。”近日,廣西汽車集團選派到融水苗族自治縣三防鎮本洞村任第一書記的江日林信心十足地對督查的紀檢監察干部說。去年8月,江日林的妻子陸培民辭去柳州市柳江區三都中學教師之職,通過自治區統考,考進了黔桂兩省交界處的該縣桿洞鄉中學任語文老師。
為他,她帶閨女到苗鄉。“因為孩子的爸爸在這邊,一個月、兩個月,都不能回家一次,我們的孩子都忘記他長成什么樣子了。所以我覺得還是考這里吧。這樣,我們就有多一點見面的機會。”在該縣桿洞鄉中學,陸培民說到她為什么考進深山的桿洞苗鄉任教的原因時,動情地流下了眼淚。一邊是面對脫貧攻堅,一邊是面對家庭的責任。第一書記的他,“忘”了“小家”,“記”了“大家”,留在了村子里,全身心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在情感上很難接受這個事實,而在情理中,又不得不支持他的工作。作為妻子的她是這樣說,也是這樣想。如是,在柳州這個“家”,她無怨無悔一人頂起“半邊天”,照顧老人和孩子。但遠在大苗山的丈夫,不是為了自己,而為了脫貧,為了大家。他也需要愛,更需要支持。經過幾夜思考的失眠,她最后決定,為了他,就是為了大家,為了脫貧。于是她放棄大城市的生活,帶著5歲多的閨女到邊遠的大苗山該縣桿洞鄉中學當一名“山大王”,教育孩子,支持丈夫,更是支持脫貧攻堅工作。在短短的時間里,她很快地融入了大山,成了一名師生喜歡的老師。“陸老師從大城市來到偏遠的山區任教,在生活上,不論是與同事還是與學生,都非常親切、友好;在教學上非常敬業、非常耐心。”該縣桿洞鄉中學韋燕佳老師真誠地說。
為她,他帶村民奔致富。“她來到了苗鄉,那是對我的鞭策,我要更下米地抓好脫貧攻堅工作,才對得起我的愛人。”面對記者,江日林肯定地說。2018年3月,受組織的重托,他從廣西汽車集團的柳州到該縣三防鎮本洞村任第一書記。來自農村,又到農村的他,他感到壓力很大,為此他走村串戶,與群眾座談,向村民學習、請教,用腳步丈量“貧困群眾”的需要。同時,到市里、縣里與涉農部門聯系溝通,找資金、立項目,盡心盡力為村民辦實事好事。“我實在沒有時間回家,我也很想我的妻子、閨女。”在三防鎮本洞村江日林說,“為了脫貧戶,我動員妻子考這邊,使我安心工作,也可以讓我們有多一點時間見面。我要感謝我的妻子!為了她,我必須帶領村民致富。”妻子在行動上支持自己,那是不變的事實。面對重要的脫貧工作,在事實上,他雖然與妻女在同一個縣,只隔“幾座山”,距離相對近了,心更近了。但為了脫貧,見面的機會還是很少、很少。“爸爸,你就住一夜吧,我想你了。”江日林陪同記者去看他的家人時,為了留住爸爸,他的閨女哭著說。聽到閨女懇求的哭聲,他無奈地說,“我為何不想陪他們,但明天后援單位要來開展扶貧工作,有幾個貧困戶的工作我還要做呢!”
為咱,他倆奮斗在苗山。“第一書記對我幫助很大,經常請科技特派員到場指導,果子成熟后,幫我們找銷路,使我更有信心發展產業。”在該縣三防鎮本洞村百香果基地,已經脫貧的貧困戶梁榮清說,在江日林的引領下,梁榮清與其它5戶致富帶頭人種了百香果,帶動3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一起種植,畝年收入3000多元,助力精準脫貧攻堅。為了貧困戶,江日林以多面開花,多方收入為理念,引導村民發展黑木耳、羅漢果種植及養殖田螺、大閘蟹等特色產業。“在江書記的幫助下,今年我種植了羅漢果20畝,昨天賣了一批得1600多個,收入一萬多元,今年我可以脫貧了。”在羅漢果基地,建檔立卡片貧困戶黃生仁高興地說。到村以來,他以黨建為引領,把妻女帶來了苗鄉,一起奮斗在脫貧攻堅一線,奉獻自己的青春。“第一書記江日林駐村以來,帶領黨員和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他確實是一位用心、用力、用情扶貧的好干部”該縣三防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長韋勝凡如是說。目前,他爭取到資金30萬余元,安裝了太陽能路燈50盞,硬化村道3條等,發展木耳、百香果等5種特色產業,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6萬多元。為此,他也獲得了廣西汽車集團授予的優秀共產黨員,年度考核也被評為“優秀”檔次;所駐村獲得自治區級“五星級”基層黨組織,市級先進基層黨組織、紅旗村黨組織、生態村,縣級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等榮譽。
江日林在介紹黑木耳生長情況。
江日林在貧困戶家了解情況。
江日林在觀察大閘蟹的生長情況。
江日林在核實貧困戶收入。
相關閱讀xiang guan yue du
第一書記梁明軍:脫貧“勤務員” 致富“引路人”
【導語】2018年4月,百色市那坡縣委組織部從縣發改局選派梁明軍到平孟鎮平孟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到任后,梁明軍積極擔當作為,埋頭苦干,盡心盡力為民服務,成為了當地群眾脫貧的“勤務員”和致富&ld 【詳細】
靖西市祿峒鎮楊超廳:靠種桑養蠶脫貧致富
8月3日下午,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靖西市祿峒鎮平江村蠶繭收購點,收購商對楊超廳蠶繭進行刷選、裝袋、最后稱重,按當前的市場價格和蠶蛹的品質,他將獲得3000多塊錢的收益。前些年,他外出打工也獲得一些收入,但當時父母身體欠佳,小孩上學,獲得收入不夠一家5口 【詳細】
“東風風來滿眼春”夫妻同心,其利斷金!恭城一對年輕夫妻的產業得到縣委書記高度贊揚
邱云敏和丈夫莫元軍都是“80后”,結婚之初,家庭收入以丈夫在外從事建筑業為主。隨著橋頭村力促打造“中國健康養生第一村”的藍圖步伐進程,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夫妻倆決定把房子裝修搞民宿產業 【詳細】
逆襲人生 ——蒙芳真用勤奮演繹脫貧路
瑤山深處,天剛擦亮,鳥兒喳喳叫,雞群喔喔歡。走進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八好村麻洞屯,一個200多平方米的鴿舍映入眼簾,300對大大小小的鴿子映入眼簾, 不時傳來“咕咕咕”叫聲;不遠處山腳下用竹子圍 【詳細】
廣西寧明邊境神捕雷甫棟
古有神捕為黎民百姓伸張正義,今有神捕為人民群眾保駕護航。“他吃飯、睡覺,哪怕在雙休日時間,都在考慮如何盡職盡責帶領民警去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這是廣西寧明邊境管理大隊大隊長龐小云對他的高 【詳細】